手机管理方案范文(通用6篇)
为了确保事情或工作科学有序进行,常常需要预先准备方案,方案是计划中内容最为复杂的一种。那要怎么制定科学的方案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手机管理方案范文(通用6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手机管理方案1为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区教育体育局关于中小学生手机管理的相关规定,加强学校管理和教育,进一步规范学校教育教学秩序,结合我校实际情况,现制定手机管理工作方案如下:
一、工作目标:
随着手机的日益普及,学生使用手机对学校管理和学生发展带来诸多不利影响。为保护学生视力,让学生在学校专心学习,防止沉迷网络和游戏,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进一步巩固校园育人环境。
二、组织机构
组长:
副组长:
成员:丰乐镇中心小学全体教师
三、细化管理措施
学校成立学生手机管理小组,明确分管领导,部门负责、手机保管员、班主任等各类人员工作职责,将手机管理纳入学校日常管理,制定具体办法,明确统一保管的方式、责任人,提供必要保管装置。通过各年级办公室电话、建立班主任沟通热线、提供家长便捷联系学生的途径等措施,保障学生与家长通话需求。加强督导课堂教学和作业管理,不在手机上布置作业。原则上不要求学生利用手机完成除相关部门规定的网络学习内容。学校对教师落实情况不定期或定期督查,发现问题,及时督促整改。
四、加强教育引导
通过国旗下讲话、主题队会、红领巾广播站宣讲、校规校纪督促等多种形式加强教育引导,让学生科学理性对待并合理使用手机,自觉遵守规范使用手机等电子产品制度规定。对学生沉迷网络、沉迷游戏等问题,针对学生实际,及时给予教育引导,帮助恢复正常学习生活。
(一)规范日常管理
学生一般不携带手机等电子产品进校园(学生使用电话手表的,家长为孩子设置好使用时间),学生因特殊原因需要带手机进入校园,需由监护人到校填写学生情况说明与申请表,经学校批准后方可带入校园,但禁止带入课堂,带入校园后主动交予班主任保管。否则一经发现,学校将无条件没收,到学期末才能由家长领回。
(1)学校德育处不定期开展关于学生携带手机的检查活动,对发现携带手机的学生,将统一保管手机并通报批评,并取消该生当年评优资格。同时,通知家长配合学校对学生手机进行有效管理。
(2)教师在收缴过程中学生出现不予配合的要通知家长到校配合教育。
(3)如果学生确有把手机带到学校,由班主任代为管理,待放学后要求学生带回家,并告知学生手机等电子产品不能进入校园。
五、做好家校沟通
学校学校通过召开学生集会、家长会等方式将校园手机管理相关要求告知学生及家长,争取家长理解和配合,引导家长以身作则、树立榜样,讲清过度使用手机的危害性和加强管理的必要性。家长应履行教育职责,加强对孩子使用手机的督促管理,形成家校协同育人合力。
六、强化督导检查
各班细化手机管理规定,广泛听取意见建议,及时解决手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学校将手机管理情况纳入日常监督范围确保有关要求全面落实到位,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手机管理方案2为进一步贯彻落实教育部2021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抓好学生作业、睡眠、手机、读物、体质管理等工作要求,落实落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并优化学生手机管理,探索科学有效的手机管理方法,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现制定校学生手机管理实施方案。
一、增强手机管理重要性的认识
科技进步、社会发展致使中小学生越来越普遍使用手机进行资讯查阅、资料查询、人际交往和自我表达,手机的使用一定程度上方便了学生与教师、家长和社会的沟通联系。但由于手机的娱乐功能和交际功能越来越丰富,以及中学生心智还不成熟,部分自控能力较弱的学生过度使用手机,沉迷于网络游戏和交友聊天,导致学习不专心、视力下降以及亲子关系紧张,严重影响正常的学习、生活和身心健康。如何在中小学教育中更好地使用手机,已成为学校和家长必须面对的议题。2021年1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中小学生手机管理工作的通知》,主要目的是为保护学生视力,让学生在学校专心学习,防止沉迷网络和游戏,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要求学校将学生手机的使用纳入日常管理。
二、过度使用手机对中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危害
1.危害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在降低自身知识度的同时,心理及思维能力受到极大限制。
2.危害学生身心健康。长时间使用手机可能影响学生的视神经及记忆力。手机内存在不良信息,对心智不够成熟的中学生带来严重的身心危害。中学生心理抵御能力不强,容易出现早恋、孤僻、免疫功能失调、睡眠降低等身心问题。
3.危害中学生日常学习。现阶段的中学生对手机具有极大的依赖性,遇到不懂的问题就想通过手机查答案,使得学生懒得思考,渐渐不会思考。
三、手机管理方案
(一)五个明确
1.明确学生不得将手机带入学校,如有特殊紧急情况家长可以与班主任或任课老师联系,学生可通过电子班牌与家长联系。
2.明确教师不得通过手机布置作业,不得要求学生利用手机完成作业。
3.明确家长对孩子使用手机有监督管理的职责。学生离校后需上网查阅学习资料,经家长同意后才可使用。
4.明确学生确有需要将手机带入校园的,必须由家长提出书面申请,手机带入校园后,必须交由学校统一保管,禁止带入课堂。
5.明确学生如若未按规定私自携带手机进入校园,造成手机遗失等任何问题均由家长及学生本人负责。
(二)教育引导
1.学校利用主题班会、国旗下讲话等形式组织专题辅导,让学生敞开心扉谈手机、擦亮眼睛看手机,进而达到科学合理用手机的目的。重点是从心理层面对学生进行疏导,引导学生摆脱对手机的依赖,进而专注于学业。
2.家长职责。家庭是学生发育、成长、生存的首要基地,家长应当言传身教,注重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履行教育职责,加强对孩子使用手机的督促管理,形成家校协同育人合力。
3.拓展社会资源,全面发展素质教育,让学生的学习生活变得丰富多姿,为学生远离手机创造更有利的环境。为了孩子们的未来,引导和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手机使用观,让我们共同携起手来,在校园里倡导禁止使用手机,共创一个健康和谐的校园!在生活中理智、正确、合理地使用手机!
四、措施方法
1.学校安装了家校联系电话(电话号码:xxxxxxxx)并将此号码告知全体师生及家长,解决了学生上学后有事不方便联系家长的困难
2.学校每班安装电子班牌,此班牌具有通话功能,班主任、学生、家长可以通过班牌相互联系,解决了学生上学后有事不方 ……此处隐藏2042个字……天中午放学领回,期间放在学校门卫室保险柜里);否则,在校园里一旦出现手机将会被没收,期末后才领回,同时通报家长。
6、学生上交手机时应该把手机、数据线、充电宝全部上交,否则,一旦查获就会被没收,期末才归还。
7、严禁走读学生帮寄学生把手机带回家充电,否则,给予警告处分。
8、张贴、悬挂标语,营造氛围。
9、不定时巡查教室出现手机的情况:
(1)行政人员、政教处人员从教室后门巡查。
(2)政教处派专人从监控中查。
(3)组织人员进教室查。
(4)组织人员进寝室查。
(5)组织人员在校门查。
(6)学生会校园巡逻查。
(7)发动学生检举揭发。
10、各班收集并上报班级“杜绝学生校园里使用手机”的集体宣言、学生爱上网打的游戏名称、本班爱玩手机、爱上网打游戏的学生名单。
七、方法步骤:
(一)、宣传动员阶段(第1周)。
1、各班学习教育部文件。
2、分发教育部《致家长的一封信》,并交回执单。
3、成立“手机管理”领导小组,下设“手机管理”办公室。
4、召开班主任会议,强调手机管理的重要性。
5、召开学生大会,发出“严禁携带手机入校园”倡议书。
6、召开教职工大会:提倡教师上课期间不得使用手机、打接电话。
7、各班上交班级“手机管理”的承诺书。
8、收集各班学生爱上网打的游戏名称、爱上网打游戏的学生名单。
9、高三年级手机突查。
(二)学习阶段,营造氛围(第2周):
1、各班开展“手机危害”主题班会,并上交心得体会,校广播站播出优秀文章。
2、张贴、悬挂标语,营造“手机管理”氛围。
3、各班主任自查学生携带的手机,并上报自查情况。
4、召开班级干部、团委学生会干部会议:所有同学都不得携带手机,干部表率。
5、寄学生手机突查。
(三)、检查落实阶段(第3周):
1、学生干部查同学手机并上报自查情况。
2、生活指导老师查。
3、校门口保安查。
4、体育课老师突查。
5、自习课突查。
6、走读学生手机突查。
(四)、检查落实阶段(第4-20周)
1、发动手机管理小组、学生会、干部常规巡查。
2、鼓励学生相互监督。
3、设立“手机管理”检举信箱。
4、下发“手机管理”举报电话(陈勇校长、王会长主任、张毅主任、李江)
5、不定时抽查各班教室、寝室的手机管理。
6、随时通报手机管理情况。
7、开展“手机管理”演讲或征文比赛。
(五)、评比、表彰阶段(第21周):
1、“手机管理”活动阶段考核,每班基础分100分。
2、各班考核得分:得分=100 -扣分+加分。
3、扣分:凡不按时上交手机或携带手机者,一经发现,扣班级常规考核2分/人次,学生个人操行扣5分/人次,给予警告处分(同时,还要检举揭发1人带手机入校园者;否则,处分不得撤销),班级月评“文明班级”“文明示范班级”实施一票否决。被查获的手机(含数据线、插头、充电宝)只能在期末才能被领回,同时通报家长;走读学生帮寄学生把手机带回家充电者,双方均按携带手机相关条例处理。
4、检举揭发他人私藏手机的,班级常规考核加2分/人次,学生个人操行加5分/人次。
5、凡班级有被查获有不该携带或不按时上交手机的,月评该班不能评为“文明班级”“文明示范班级”;得分在100分及以上者,学期评为“手机管理优秀班级”,班主任考核中加10分,并颁发班级奖状;得分在60-99分为“手机管理合格班级”,班主任考核中加5分,并颁发班级奖状;得分在60分以下为“手机管理不合格班级”,不得分,同时责令班级整改。
6、手机专项管理期间,凡学生不听从管理者,扣10分/人次,给予记过及以上处分。
7、定时开展“手机专项治理活动”,以纯洁校园风气。
手机管理方案6为进一步贯彻落实《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中小学生手机管理工作的通知》(教基厅函〔2021〕3号)《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转发教育部办公厅加强中小学手机管理工作的通知》(苏教办基函〔2021〕8 号)的相关要求,加强苏州市中小学手机管理工作,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提高思想认识,深刻把握重要意义
各地各校要提高政治站位,从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群众办实事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中小学生手机管理的重要性。各区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指导,各中小学要严格按照教育部及省厅的相关要求,做到“六个明确”,按照“一校一案”的原则,在广泛征求意见建议的基础上,制定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学习生活实际的手机管理实施方案,切实加强学生手机规范管理,有效预防电子产品对青少年身心健康的负面影响,引导学生正确、合理使用手机。
二、强化宣传教育,凝聚手机管理合力
各中小学要通过国旗下讲话、班团队会、心理辅导等多种形式加强教育引导,坚持“管”“教”结合,帮助学生提高信息素养和手机自我管理能力。通过致信、座谈、家访等方式,做好家校沟通工作,将手机管理的有关要求告知学生家长,讲清过度使用手机的危害性和加强管理的必要性,明确家长对孩子使用手机的监督管理的教育职责,形成家校协同育人合力。
三、细化管理办法,健全完善制度机制
各中小学要明确手机管理的具体要求、具体办法和保障措施。明确手机有限带入校园,原则上学生不得将个人手机带入校园,确有将手机带入校园需求的,须经申请,进校后由学校统一保管,禁止带入课堂。各中小学要创造条件,提供必要的手机统一保管场所、方式、责任人。通过学校公用电话、办公室电话、班主任热线等途径,有效解决学生与家长通话需求。加强课堂教学和作业的设计、布置、批改、讲评等常规管理,不得用手机布置作业或要求学生利用手机完成作业。
四、坚持“五育”并举,创设有利环境氛围
各中小学要坚持“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素质教育,丰富学生学习生活,为手机远离校园、学生远离手机创设有利的环境。各地各校要广泛开展社会实践、社团活动、志愿服务等活动,组织科技、文艺、体育等各类活动,挖掘学生个人特长,培养学生兴趣爱好。指导家庭细致规划环境布置,引导孩子养成阅读、艺术、运动、实验等多方面的兴趣,鼓励孩子参加劳动,引导孩子“走下网络”,防止孩子形成手机依赖。
五、深化监督检查,确保工作落实到位
教育行政部门要将手机管理情况纳入日常监督范围,把监督结果作为评价教师工作和班级管理工作成效的重要内容。定期开展调研和督导,督促学校全面落实学生手机管理规定,及时解决手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确保工作常态开展、要求落实到位,合力营造和谐、稳定、健康的校园环境,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文档为doc格式